
10月18日上午,江南大学公益慈善微专业班赴无锡市荡口古镇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活动。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郑丹丹、微专业班主任朱燕婷和张瑶瑶老师带队,微专业全体同学和学院部分社团骨干学生参加此次实践教学活动。师生们先后走进无锡慈善博物馆、华氏义庄、果育鸿模小学旧址、王莘故居、钱伟长故居等参访点开展现场教学,在实地感知与深度思考中,上好一堂生动的“行走的公益慈善课”,帮助学员打通传统慈善文化与现代公益实践的衔接通道,深化对慈善领域历史脉络与当代意义的认知。

参访无锡慈善博物馆
抵达荡口古镇后,师生首站走进无锡慈善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学员们沿“先秦—明清—近代—当代”的时间轴线有序参观无锡慈善事业发展历史,近距离接触木鸠杖、墓志铭拓片、义庄碑刻、红十字徽章等实物史料。讲解员结合展品细节,系统介绍无锡慈善从早期宗族互助模式,逐步向近代工商公益形态,再到现代基金会运作体系的演进轨迹。参访过程中,学员们主动记录关键信息,不时驻足讨论展品背后的慈善故事,在触摸历史印记的过程中,自主搭建起慈善发展的“传统—现代”对照坐标,为后续理解传统慈善文化的当代价值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郑丹丹老师号召同学们在学习和理解公益慈善文化的基础上,也要通过多种形式传播慈善精神,把无锡慈善文化发扬光大。

走进华氏义庄
在华氏义庄,讲解员聚焦清乾隆年间的慈善实践,重点介绍华敬思父子捐田1300亩设立义庄,并制定“账册张贴、董事任期、风中保举”等十条管理章程的历史背景,直观呈现传统慈善实践中“公开、公平、公正”的运作思路。学员们通过现场学习,清晰认识到传统慈善的管理方式与当代公益追求“透明运作、公平受益”的共通性,感受到传统慈善智慧的现实价值,为学员们后续学习传统慈善文化提供了具体案例参考,也为其思考公益管理细节积累了直观认知。

驻足果育鸿模小学旧址
随后,师生队伍抵达果育鸿模小学旧址。学员们了解到该校的特殊创办背景——1905年由华氏族人联合社会力量捐资设立,且免费学额占比超半数,切实体现了“教育慈善惠及普通群体”的初心。其中,校友华鸿模以养蜂产业收益设立奖学金案例,成为本次参访的重点:这一“以产业收益反哺教育慈善”的早期探索,让学员们直观感受到慈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学员们纷纷用手机定格史料展板记录关键细节,围绕“如何让慈善项目具备长期生命力”的思考在交流中自然传递,“以产养学、学产互促”的慈善路径也悄然在师生心中扎根。

参访名人故居
在王莘故居与钱伟长故居参访中,学员们重点了解两位名人在不同领域践行慈善、回馈社会的事迹:王莘先生以音乐传递爱国情怀,间接推动社会公益氛围营造;钱伟长先生则通过教育科研助力人才培养,践行“科技报国、教育惠民”的慈善初心。结合前序参访的义庄、学校案例,学员们逐渐串联起无锡慈善文化中“从宗族互助到社会共益、从物质帮扶到精神滋养”的发展逻辑,进一步理解了“慈善不仅是资源给予,更是精神传承”的深刻内涵。
此次赴荡口古镇“行走的公益慈善课”,不仅创新了公益慈善微专业的教学形式,更将课堂理论与历史实践、文化传承深度衔接。通过走进真实的慈善文化场景,学员们跳出书本认知,进一步掌握了无锡慈善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当代价值,为微专业人才培养注入了文化活力,也为未来参与公益实践积蓄了精神力量。

同学感悟
王甲姿:青砖黛瓦间,荡口古镇不仅藏着江南韵味,更沉淀着厚重的慈善基因。华氏义庄的族规碑刻、慈善博物馆的实物展陈,让我真切看见所谓慈善不仅是史书里的文字,还是代代相传的行动。这趟教学实践活动让我明白,公益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的温暖与坚守,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也更坚定了我在慈善领域继续探索的决心,以慈善之心汇集人间温暖,传递善意之举。
杨苏菲:踏足无锡荡口古镇的实践之旅,让我对公益慈善有了更鲜活的认知。走进无锡慈善博物馆,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实物史料,串联起当地慈善事业的发展脉络,那些跨越时空的善意之举,让我深刻体会到慈善精神的传承力量。探访古色古香的义庄,其“济困扶危、守望相助”的传统理念令人动容,这正是中国民间慈善的生动缩影,也让我明白公益并非现代专属,而是深植于民族文化中的基因。此次实践让我跳出书本,真切感受到慈善的温度与深度。作为公益慈善专业的学生,我将带着这份感悟,在未来的学习与实践中践行初心,让善意持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