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微专业

您现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人才培养 >> 微专业 >> 正文

公益慈善微专业举办第一期“益起来”读书沙龙

编辑:文:储茜雅 图:马荟茹、黄博宣 审核:郑丹丹 发布日期:2025-11-05 来源:  

11月1日上午,江南大学公益慈善微专业在灵山慈善基金会邻家公益社区举办第一期“益起来”读书沙龙。无锡市妇联副主席朱秀娟、家庭与儿童工作部原部长邓丽洁、办公室主任朱敏,灵山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王文,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郑丹丹、院长助理郑宇,微专业课程教师盖中辉、窦新华、徐菂、孙晨光及微专业全体学员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本次沙龙阅读书目是《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3)》,活动由郑丹丹老师主持。

活动伊始,郑丹丹老师作开场致辞。她指出,举办公益慈善微专业举办“益起来”读书沙龙是一种深度、互动的专业学习新形式,旨在邀请多元参与者帮助同学们突破个人学习的局限,深化公益慈善领域专业认知与理论理解。通过不同参与者对同一本书,多专业、多维度的解读,打破思维定式,鼓励同学们结合自身研究和实践,在沙龙中积极发言,表达个人观点,从而培养高阶思维和学术能力,提升表达和沟通能力,拓展专业视野,激发对学科前沿的探索精神。她希望微专业的同学们将公益读书沙龙办成专业学习的品牌活动,邀请更多老师和公益慈善界人士参与到活动中来,共同打造一个学术交流和思想共鸣的平台。

89FB

《公益慈善事业概论》课程回顾

读书沙龙开始之前,微专业班班长储茜雅回顾了《公益慈善事业概论》课程的前6次课程情况,包括在灵山慈善基金会举办的开班仪式、旺庄街道助残基地调研、“为爱行走”筹款策划、荡口古镇慈善文化探源等。同时介绍了班级在组织建设、宣传小组设立、春晖公益社创建等方面的成果,展望了未来提升班社骨干团队效能、拓展发展路径的规划。

6BC1

报告阅读分享

在《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3)》阅读分享环节,四个学习小组分别就不同主题进行报告。第一组聚焦2022年中国慈善法治建设,分析了立法进程、地方创新与监管挑战;第二组探讨公益慈善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提出激励企业参与、培育乡村主体性等建议;第三组围绕慈善捐赠趋势,强调多元参与、数字化发展与高质量慈善方向;第四组则系统梳理志愿服务在制度建设、赛事服务与互联网公益方面的进展与问题。各小组在深入交流中,分享了基于数据与实践的宝贵心得,实现了对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认识的深化。

孙晨光老师做分享

在专题分享环节,孙晨光老师以《粤港澳大湾区公益慈善组织融合发展》为主题,深入剖析该区域在经济发展、政策协同、科技融合及社会服务一体化方面的机遇。他结合调研案例,介绍了跨境金融、社工资格互认、慈善信托绿色通道等创新机制,同时也指出法系差异、资源分配、公众信任等行业挑战,并提出通过科技赋能、数据共享与联合培养等方式推动区域慈善协同发展。

A2D2

嘉宾点评与分享

在嘉宾交流环节,与会嘉宾与老师们对同学们的汇报给予了精准点评与专业指导,并围绕公益慈善事业分享了他们的独到见解与实践心得。郑丹丹老师指出同学们课程学习认真,但公开演讲能力有待加强。她鼓励同学们勇于登台,大胆表达,利用好展示自我的机会。盖中辉老师深刻剖析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大力倡导“行动学习”理念。他倡导在报告中融入个人观察、感受与独立思考,鼓励同学们通过小而精的分享,传递个人价值,培养公益情怀与影响力。

徐菂老师从专业法律视角出发,详细解读了慈善法的最新修订要点,重点关注规范管理与政府职能强化。她特别分析了应急慈善、个人救助等热点议题,并提及基金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的修订进程,展现出对慈善法治体系完善的持续关注。她还比较了大湾区与长三角的发展特点,强调两地应互学互鉴,共同推动慈善事业进步。

窦新华老师对微专业建设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微专业已搭建起坚实平台,前景广阔。她指出慈善不仅是财富转移,更是文化与价值的传承,慈善教育应致力于将慈善文化根植于个人,提升社会整体慈善意识。

郑宇老师则从展示技巧层面,为同学们的汇报提供了细致指导。他提醒学生在慈善项目汇报中应注重PPT设计、演讲技巧与情感交流,以增强信息传递效果,并表达了对将慈善教育打造为学校特色项目的期待。

邓丽洁部长从社会学视角切入,清晰辨析了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的底层逻辑差异,特别强调了第三部门基于人本价值的发展趋势。她指出,公益慈善在现代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尤其在应对社会适应不良和非线性变化时,展现出独特的灵活性与快速响应能力。她还讨论了个人参与公益的深层意义,以及通过实践加深理解的重要性,并指出团队合作、资源整合与创新思维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

朱敏主任聚焦于妇联组织的慈善实践,围绕“童她益起来”项目,探讨如何在募捐活动中设计年轻化、参与度高的形式。她分享了通过与社会组织合作、创新活动形式来吸引更广泛人群,特别是年轻一代参与慈善的思考,旨在提升募捐活动的吸引力与社会影响力。

王文理事长结合自身丰富经验,对中国公益年鉴的框架与数据进行了批判性解读,指出其局限性及数据真实性问题,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官方统计。他回顾了中国慈善事业自1995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与转型关键点,分析了2016年慈善法实施后的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分享了自己大学期间克服困难、通过公益实践实现个人成长的经历。他勉励学生保持赤诚之心,以坚持和真诚打动他人,在公益道路上脚踏实地,不被光环所累,并深刻阐述了大学阶段在公益理想探索中的宝贵价值,鼓励青年学子抓住时代机遇,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朱秀娟副主席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了本次沙龙的成效与意义。她深入阐述了妇联在推动公益慈善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特别强调了女性在慈善捐助、社会组织及志愿者队伍中的显著贡献。她呼吁未来公益慈善领域应更多关注女性及家庭相关议题,并提出在女性生育、养育、家庭教育、就业歧视等方面,推动公益慈善与政府救助有效衔接。她还具体谈到通过高校培训提升学生参与社会组织能力,在“为爱行走”等品牌活动背景下,设计关注女性生育权及健康项目的必要性,特别是在生育意愿、妇科疾病预防与治疗方面发力,以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最后,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实践,为城市荣誉和慈善事业贡献青春力量,并对无锡慈善公益与妇女儿童事业的光明前景表达了坚定信心。


同学感悟

聂一鸣

参加今天的公益慈善沙龙,对我而言是一个将零散见闻系统化的过程。同学们的发言和老师们的分享点评,像不同角度的光线,共同照亮了“公益慈善”这个概念。之前通过课程,我积累了许多碎片化的认知:《蓝皮书》里的数据、灵山基金会的专业、旺庄街道的日常、华氏义庄的历史。它们都很真实,但彼此之间却相对分散。

这场沙龙让我厘清了一个核心问题:公益慈善,本质上是一个多层次、多面向的实践领域。它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战略眼光,也需要扎根社区的细腻实践;既要拥抱最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也要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汲取养分。

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是摆脱了那种“必须做出巨大牺牲才算公益”的单一想象。我明白了:从全职投身公益事业,到利用专业技能提供支持,再到作为社区居民的日常参与,每一种角色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我不再觉得公益离我很远。它更像是一种可以融入未来生活与工作的视角:在任何岗位上,都可以保持一份对社会的关切,并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更有效、更负责任地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去。

李晓彤

本堂课内容紧凑丰富,融合了总结、分享和传授,我收获颇丰,是一次完整的学习体验。在对前几堂课的总结环节,我的脑海也随之回顾了课程内容,将它们重新串联梳理,加深了印象。在读书分享环节,各组汇报内容与侧重点各不相同,结合自身对同一本书的感悟后也有了很多新的体会。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老师们的发言环节,更多难以在课本找到的珍贵的个人经历被传递给每一位同学,深刻激励了每一个人。在体会了丰富而各异的内容后,每位老师上台自如流利的发挥也给了大家很大启示。

郑佳佳

首先,不同小组的分享为我提供了看待慈善蓝皮书的新视角,盖中辉老师提及读书分享不是“搬过来”,是分享感受、想法与思考,要求我们放下手机、不要困在PPT的形式中,并提出大学要把一只脚放在社会中,先去做,在做中产生好的想法的观点。郑宇老师则对我们在分享过程中与观众要进行信息交互,眼神互动等提出了另一方面的要求,邓主任的演讲内容充实、热情洋溢、言辞恳切,为我们的演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老师们的分享满怀真诚与热情。孙晨光老师的分享中提到了企业捐款偏好偏移的问题,是我对慈善资源供需不平衡产生了新的思考,慈善事业中有哪些领域相对受忽视,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什么呢?王文老师和徐菂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慈善法的新视角,窦新华老师则向我们传递了文化和价值赋能慈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自妇联的老师们则在妇女、儿童、家庭议题上启发我们对慈善事业发展的深度思考。

印象最深刻的点在于王文老师告诉我们说大学做什么不重要,做成什么不重要,做才重要,要敢于尝试、踏实做事,并且不要为光环所累,要用赤诚之心尝试与所有人发生链接,使我在略显迷茫的大学生活中更加确定了前进的方向。总之,于我而言,沙龙活动不仅增长见识,同时启发思考,是公益慈善微专业课程的又一次有益突破。

蒋建顺

沙龙上,各小组同学代表围绕公益慈善蓝皮书的读书报告分享了各自对各部分内容的理解、思考和感悟,老师们的专业解读与妇联代表从自身工作与经历的视角出发,从理论认知到基层落地,全方位展现了公益慈善事业的多元维度和社会价值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中老师提及的学生读书报告的不足警醒我们:不该在汇报中使用“感谢聆听”,应避免执着于课件、注重与台下眼神互动的建议,更让我明白无论是公益分享还是其他的报告分享的核心都是真诚沟通与思想共鸣。未来,我将带着此次沙龙的收获与反思,在夯实公益专业知识的同时,以专业姿态践行公益初心,用点滴行动传递温暖与责任。

周阳

王文老师那句“慈善是年轻人的自我救赎”在我脑内飘了一晚上,我把它默默翻成口语:先把自己的破铜烂铁摆上桌,再顺手把别人的缺口对上,结果两边都亮了一点,那一刻我突然不怕自己原来的锈迹,因为微专业给了我们一间可以大声试音的教室,允许跑调,允许卡顿,却让你听见自己的声音原来也能被世界收进频道。

董江鹏

今天的期中结课沙龙,在“益起来”这个温暖而有力的主题下,为我们的公益慈善微专业学习画下了一个浓墨重彩的句号。说它是分号,是因为这并非终点,而是一场思想与实践碰撞后,新征程的起点。

沙龙上,各个小组对《中国慈善发展报告》蓝皮书的解读与这几周实践感想的分享,让我深刻体会到公益不再是书本上遥远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真实的行动、一次次具体的实践学习编织而成的立体图景。而当老师们走上台进行课程分享与总结时,更是将我们的视野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其中,孙晨光老师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慈善机制”的分享,尤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眺望未来的窗。那些跨区域、跨制度的协同创新机制,让我看到了公益慈善在现代社会治理中蕴含的巨大能量与无限可能,真正是“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然而,最让我感到肩头有一份沉甸甸责任的,是妇联主席和主任的讲话。当听到“我们是下一代的灵山基金会秘书长‘王文’”这句饱含期许的比喻时,我内心深受触动。这不仅仅是一份赞誉,更是一份时代的接力棒。它意味着我们这群学习者,被寄予厚望,要从理论的汲取者,转变为行动的创造者。妇联领导直接向我们发出为新计划提供方案的邀请,正是这种信任最直接的体现——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创意,将有机会真正落地,去服务社会,创造价值。我们被期待着,用年轻的视角、专业的分析和满腔的热忱,去回应社会的真实需求。

感恩这次沙龙,感恩所有传道授业的老师与前辈。前路漫漫,但我们已准备好“益”起思考,“益”起行动,不负所学,不负所托。

黄博宣

时光行至第八周,心中感触万千。过往课程的点滴仍历历在目:从开学第一课的启蒙,到旺庄街道的实地观察,从“为爱行走”的专家交流,到荡口古镇的调研实践,再到今日的读书沙龙。为期八周的学习宛如一场精彩纷呈的旅程,带我们踏入公益慈善的广阔天地,让我们在交流中积淀、体悟中成长、实践中扎根。

公益之路,需常怀慈悲之心、谦逊之态、赤诚之志。愿未来能更主动地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以微薄之力为这份美好添砖加瓦!

本次沙龙融合了理论学习、实践分享与区域洞察,立体展现了江南大学在公益慈善教育领域的系统探索与师生的专业热情。通过这场思想碰撞,同学们在互学互鉴中拓宽了视野,对公益慈善从认知深化到更深层次的认同。大家一致认为,这次活动不仅为微专业建设注入了新动能,也为公益慈善学院的未来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更坚定了他们以专业能力服务社会、以温暖行动影响他人的信念与决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