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公益慈善微专业24名学员,在郑丹丹老师的带队下,赴新吴区旺庄街道开展专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聚焦政企合作助残模式以及社区公益资源运营实践,学员们先后参访政企合作助残基地与新吴区公益发展园,并由新吴区社工协会副会长、高级社工彭颖老师全程提供专业引导与专题授课,在实地观察与理论学习中深化对公益慈善领域的认知。

(彭颖老师讲解)
在政企合作助残基地,学员们沿路线深入了解残疾人就业支持与服务保障体系。参观残疾人辅助就业车间,了解到不同障碍类型的残疾人皆能找到适配岗位。彭颖老师结合基地运营实际,向学员们介绍助残服务的核心逻辑——通过技能适配、工具支持与心理关怀,助力残疾人依靠劳动获取报酬,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参与的双重提升。在参访过程中,学员们充分展现自主学习与深度思考的积极性,在集中讲解结束后同学们有序进行自主参观并主动翻阅资料,将集中讲解的理论知识与实地观察场景进一步衔接,切实深化对公益实践细节的认知,展现出对公益慈善领域的主动探索态度。

(公益发展园展示区)
在新吴区公益发展园,学员们重点调研了社区基金运营模式与街道公益特色项目。在社区基金展示区,学员们了解到微爱旺庄发展基金的运作管理遵循公开、透明、尊重捐赠方意愿、体现资助效益等基本原则。学员们还参观了旺庄街道一街一品公益展示区,系统了解“燃跑社工”跟岗训练营、民政骨干赋能计划、社工分层赋能计划等特色项目,对社区公益的多元化路径与资源整合模式形成全面认知。

(彭颖老师授课及小组讨论)
在新吴区公益发展园会议室,彭颖老师以公益资源整合为核心主题开展专题授课。结合11年社工领域实践经验与专业研究,彭颖老师以《资源整合理论下“五库双循环”——社会慈善资源持续循环发展实践探索》为题,向学员们系统讲解“五库双循环”公益资源整合模式,以及如何实现内部政府与社区资源盘活、外部企业与社会力量链接。授课过程中,彭颖老师结合典型案例,阐释公益项目设计的共赢逻辑,强调需结合服务对象需求、企业社会责任方向与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同时提醒学员,公益实践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平台学习、机构实习积累经验,避免闭门造车。此次授课为学员们搭建起公益理论与实践落地的桥梁,不仅深化了对资源整合方法论的理解,更为未来参与公益项目设计与执行提供系统性指导。

(学生代表发言)
课上,学员们围绕实地参访见闻与授课内容展开互动交流。学员们结合观察到的无障碍设施细节、残疾人就业支持模式、社区基金透明化管理等内容,分享对公益实践的思考,并就公益项目落地难点、资源对接路径、高校公益项目设计等问题展开探讨。彭颖老师针对学员疑问逐一解答,从项目调研方法、资源对接策略到实践风险规避,为学员提供具体可行的建议,进一步强化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的衔接。互动环节充分展现学员们的主动思考与专业兴趣,也为后续公益学习与实践明确方向,形成了的完整学习闭环。

(郑丹丹老师总结发言)
活动尾声,郑丹丹老师对本次实践教学进行总结。她指出,从灵山慈善基金会首课到旺庄街道实地实践,公益慈善微专业始终以理论+实践为核心培养路径,通过走进真实公益场景、对接专业实践资源,帮助学员们跳出书本认知,深化对公益慈善领域的理解。她鼓励学员们将此次实践所学转化为专业能力,未来以更专业的视角参与公益实践,既坚守公益初心,也锤炼专业素养,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公益慈善微专业师生合影)
全体师生在新吴区公益发展园合影留念,为本次实践教学活动画上圆满句号。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公益慈善微专业的教学形式,更将课堂理论与公益实践深度衔接,为微专业人才培养注入实践活力,也为学员们未来深耕公益领域奠定坚实基础。
同学感悟
于雅萌:本周六的课程让我收获颇多。彭颖老师的细致讲解,让我长久以来对社会工作和公益慈善“有点知道,但又说不太清”的模糊印象变得清晰。过去我觉得公益是一份需要爱心,需要情怀的工作,可是具体怎么做我全然不知也十分懵懂。经过这堂课我明白,社会工作亦或公益慈善是一套包含需求调研、项目设计、资源链接、成效评估等各个环节在内且环环相扣的专业体系。看到彭颖老师像解方程式一样,一步步将社会问题拆解为可执行、可衡量的服务方案,我深感震撼,也让我明白公益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责任与专业知识,需要严谨的方法论和极强的执行力。这次课程让我对公益不再仅仅是泛泛的、空洞的想象,而让我对这份事业的内部体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这让我也看清了未来努力的方向:既要夯实理论知识,更要躬身实践,在知行合一中,为将来真正投身这份“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做好准备。
聂一鸣:有幸参观民生大厦和旺庄街道,聆听彭老师的授课,如明灯,照亮我心,对“如何有效行善”有了更深的感悟。我深刻认识到,公益绝非仅凭一腔热血,更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好公益平台”的成功案例启示我们,慈善领域已有许多成熟的模式与经验。盲目创新可能事倍功半,善于借鉴、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融合与创新,才是让公益项目行稳致远的智慧之举。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一种对公益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此次学习,收获颇丰。老师用实践引导着我们看到社会工作背后更加宏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框架,他们洞悉社会存在不足并提出一个又一个对策,最终被上层看到,以政策为强有力的杠杆促进了社会的民生发展。也深刻感受到了社会工作者的重要性,他们永远被需要着,如果没有基层的链接者,政策无论多么完善对真正需要的人来说也不过是一堆白纸。未来,我愿带着这份“传承”的智慧与“共情”的温暖,在公益道路上踏出更坚实的每一步。
李雅薇:本次到民生大厦和春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参观学习,我明白了,真正的公益慈善,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的携手与同行。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乐技术指导和培训而非简单的物质援助,让残障人士能够以自己的力量生存,兼顾生活与尊严。在党群服务中心的精彩一课,则让我了解到,慈善资源的循环需要我们去洞察社会问题的复杂根源,用商业的智慧去运营,用法律的准绳去规范,用科技的翅膀去赋能,更用人文的温度去滋养。这次参观学习对我而言,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的完整闭环,让我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的公益慈善,早已超越了传统道德的范畴,它是一门需要匠心独运的社会技术,更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它要求我们不仅是心怀悲悯的关怀者,更是脚踏实地的社会建筑师,用智慧去设计系统,用专业去支撑行动,用尊重去温暖每一次互动。
杨苏菲:本次公益慈善微专业课,郑丹丹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节“行走的课堂”。这节课让我对慈善资源整合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参观旺庄街道民生大厦时,完善的残疾人就业帮扶体系与各街道“微光聚爱”等多元公益项目,生动展现了基层慈善的活力与温度,让我更加坚定要在公益慈善的领域深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在课程深刻剖析了行业核心痛点——资源单一、流通不畅导致的“三难”问题,并系统提出“五库双循环”解决方案。这使我认识到,慈善事业不能仅靠零散投入,必须构建可持续的生态。通过搭建“内培外引”平台孵化社会组织,形成“政府-就业-社工-居民-平台”的闭环,正是将分散的社会力量转化为系统化慈善动能的关键。此次学习让我完成了从看到现象到理解逻辑的转变。优质的设施与项目是“果”,而科学的资源整合机制才是“因”。只有将一线观察与理论框架结合的思考,才能真正推动慈善资源从“善意汇聚”走向“可持续循环”。作为学习微专业的我们,也必须源源不断剖析专业知识和深入实践,才能将兴趣转向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