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公益慈善微专业开班仪式暨开班第一课在灵山慈善基金会举行。灵山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王文和基金会各项目负责人应邀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郑丹丹、院长助理郑宇、班主任朱燕婷、微专业课程教师徐菂、孙晨光以及24名首届学员共同参加。仪式由郑丹丹主持。

在开班仪式上,郑丹丹介绍了公益慈善微专业开设的目的、意义和筹建的过程。她指出公益慈善微专业依托江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法学等相关专业,与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和灵山慈善基金会密切合作,整合校内外资源,促进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在特色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创新及资源筹集等方面进行持续探索,打造“思政红专并进+公益慈善组织”的人才摇篮,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综合分析、跨界融合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拓展未来发展途径,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她对王文理事长和各位老师为微专业的建设发展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感谢,希望首届学生能主动积极投入到新专业的学习中,在教学实践中开阔眼界,激发潜能,争取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仪式上,参会老师纷纷对首届微专业班的同学送出祝福。孙晨光老师鼓励同学们积极投身公益实践,努力成长为有原则、有热情、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公益人才。徐菂老师指出,公益慈善法目前在国内尚属新兴前沿学科,多数高校法学院尚未系统开展相关教学,她期待与同学们共同推进该领域的探索与研究。郑宇老师认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开设公益慈善微专业,走在全国高校前列,体现了较强的学科创新意识。朱燕婷老师则寄语同学们保持学术热情,以科研支撑专业长远发展,以专业能力服务中国公益事业。
全班同学纷纷走上台做了自我介绍,谈了自己选择公益慈善微专业的初衷和对今后学习的期待。储茜雅同学谈到,公益慈善不仅是帮助他人的途径,更是回应当代青年现实关注不足、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方式。她表示,“愿从此出发,在路上遇见更好的我们。”刘雨婷同学希望通过系统学习提升对公益领域的认知,将理论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力。张淳同学谈到期待在微专业中拓展视野、结识同行伙伴,共同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力量。董欣然同学则表示选择本专业并非出于升学或就业的考量,而是源于一份纯粹的热爱与内心对公益事业的执着向往。
王文理事长为每位学员赠送定制纪念品——印有江南大学与灵山慈善基金会双logo的院服,3本公益慈善专业书籍、定制的水杯与笔记本等伴手礼,传递对学员专业学习和成长的期许。
灵山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王文以《公益事业与公益视角》为题讲授开班第一课。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首先王文深情回顾大学期间赴贵州支教的经历,以及发起“春晖行动”的探索过程,指出公益实践最终受益的是行动者自身;二是通过灵山实践案例重点解析“为爱行走”公益项目,为同学们介绍公益项目运营的实操过程;三是结合儒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传统理念与卡内基《财富的福音》的现代观点,指出公益不仅是职业选择,更应成为看待世界的底色;四是通过对比中美公益捐赠占GDP的比重差异,明确中国公益事业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勉励学员“先成为美好的人,再成为专业的人”,并寄望江南大学能成为“中国公益慈善的黄埔军校”。
课程最后,全体师生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微专业首课的美好瞬间,让“公益同行”的理念深植入每位参与者心中。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是江南大学公益慈善微专业落地的第一步,更探索了高校+公益组织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为同学们打开了系统认知公益领域的大门,帮助他们明确学习方向,也标志着聚焦社会新兴需求、培养公益专业人才的微专业建设迈入实践阶段。

郑丹丹副书记主持首课

孙晨光、徐菂、郑宇、朱燕婷老师为同学们送祝福

董欣然、刘雨婷、张淳、储茜雅同学作分享

王文理事长为学员代表赠送学习用品

王文理事长进行授课


首届公益慈善微专业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