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1日,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理工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南京大学、江南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苏州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就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科学精神的中国式解读、科技人才培养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等话题展开研讨。江苏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兰珍教授主持会议,江苏理工学院王志华副校长致欢迎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董春雨教授发表讲话,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林德宏先生发表主旨报告。
在主会场报告环节,来自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万长松教授以“马克思产业哲学思想探赜”为主题,发表演讲。万长松教授表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产业哲学是关于产业的本质、起源、结构、功能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哲学,是对人类最基本实践形式的反思。尽管马克思没有论述产业哲学的专门著作,但是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对机器和产业有过非常广泛和深入的思考。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本质与产业联系起来,高度肯定了产业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人的解放中的巨大作用。马克思关于社会自然生成与发展,关于精神生产与消费的观点,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马克思关于产业的哲学和社会学思考尽管零散但非常深刻,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整理并结合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做现代意义上的阐释。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顾益副教授以“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中间道路探析”为主题,从中间道路的三个承诺、中间道路内的分歧、共同反对激进的特殊主义三个板块进行深入分析。顾益副教授认为,在经验上取得成功的科学理论并不具有“永恒的命运”,他们承认理论的例外意味着,他们早就抛弃了经典实在论和反实论对认识论上普遍性、整体性标准的奢望,同时,反对我们完全无法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论的激进的特殊主义观点。并提出以下有助于指导科学研究的认识论观点:第一,历史明示策略表面,科学家往往追随自己的信念,确信自己对特定理论或理论部分的判断具有真理性,然而在科学史中,该信念一再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第二,在不可见领域中,根据归纳——排除法得出的科学理论都面临潜在可选理论问题的严峻挑战,而凡是得到投射性证据支持的科学理论则不受该问题的威胁。第三,过去成功的理论中后来被抛弃的部分,其实在保证这些理论取得经验成功,特别是成功地做出新奇性预测方面经常发挥着关键作用。
出席本次年会的还有来自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云霞教授、连冬花副教授、徐志源博士和林梓涵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