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

您现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教学工作 >> 教学工作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召开10月集体备课会

编辑:​文:徐芊楠 顾益 图:徐芊楠 审核:刘俊杰 发布日期:2025-11-03 来源:  

10月28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在学院B203会议室召开集体备课会,本次会议由教研部主任顾益副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顾益主任提醒各位老师做好期中教学检查的准备工作,准备好教学基本文件,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努力提高学生的到课率、前排就坐率,以及课堂抬头率。

随后,李志超老师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为主题进行教学展示。他采用回应学生的问题、困惑和误解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通过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理论疑问,逐一展开解析,营造了启发思考、互动共进的课堂氛围。在展示过程中,李老师首先阐述共产主义的基本内涵,接着对比马克思之前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并重点解读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与按需分配、社会关系和谐与精神境界提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内容,呈现了一堂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教学示范。

教学展示结束后,陈永杰教授进行专业点评。他充分肯定了李老师在教学方法创新、内容组织和课堂互动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成效,同时从提升教学深度的角度提出建议。陈教授指出,在授课时应融入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深层逻辑,需明确阐释三个基本条件: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的消失、劳动不再是手段而是需要、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将基本原理与特征讲解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共产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现实性。

会议第二阶段,万长松教授分享了今年10月赴俄罗斯学术交流的收获。他表示,通过与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大学等机构学者的对话,深入了解到中俄科技哲学研究传统的异同,特别是在处理传统与创新关系时的不同路径。万教授认为,建立有效学术对话的关键在于找到共同关注的真问题,而双方在科技社会影响、人工智能伦理等议题上的共识为未来合作提供了基础。万教授还结合教学实践指出,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前沿议题如科技伦理、人工智能哲学等,都可以转化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鲜活素材,有助于增强教学的时代性与开放性。访问期间,他通过参观俄罗斯武装力量中央博物馆、拜谒列宁墓等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信念。俄罗斯学者的热情接待与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跨文化学术研究提供了有益视角。

本次备课会通过教学研讨与学术交流的结合,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与研究视野的拓展。教研部将继续推进集体备课制度,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