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论道江南”学术沙龙第六期活动在学院B113会议室举行。活动邀请连冬花副教授和侯勇副教授分别就自己的学术论文进行主题发言。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刘胜冀教授和我院李尚敏副教授担任点评嘉宾,我院其他青年教师以及研究生参与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由刘俊杰副教授主持。
首先,连冬花副教授围绕申遗成功之后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之争做了题为《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方法论考察》的学术报告。认为在对待大运河的保护和开发的问题上,孤芳自赏和无批判的崇洋媚外,这两种态度都属于外部反思,是不可取的。应当就大运河文化本身各具特色的历史内涵和各运河的当下实践有机融合起来,促进大运河文化的当下的创造型转化。在如何创造性转化的问题上,刘胜冀教授和李尚敏副教授根据自己学术特长和切身体会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与会的各位老师和同学深受启发。各位老师也从国家制度层面,可操作性准则等不同维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侯勇副教授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向大家分享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困境与公共化转型》。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建设面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公共性式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公共性焦虑、思想政治教育额实践的公共性失位等公共性困境,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五条转型的路径。侯勇老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从公共性的维度阐释问题实为一大亮点,受到李尚敏副教授和师生的一致好评。在坐老师分别哲学、民主、国外经验等视角对公共性谈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侯勇老师论文独辟蹊径,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开启了新的研究方向。
此次活动弘扬了“论道江南”以营造学术氛围为本,鼓励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思想、弘扬勇于创新、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为各种学术思想、理论观点以及学术灵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连冬花老师发言
侯勇老师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