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学术论坛

    学术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学术论坛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十三期“论道江南”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编辑: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日期:2016-10-21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101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论道江南”学术沙龙第十三期于学院一楼基地办公室举行,本次学术沙龙学术氛围浓郁,陈永杰老师对包佳道老师的文章《< 中庸>未发、已发的诠释与旨趣》做了点评;申端峰教授对徐菂老师的文章《农民市民化及其文化传承——以扬州市邗江区为例》做了点评。本次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贾淑品教授主持,我院其他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首先,包佳道老师对自己的文章做了阐述,汉代体现的是性有善有恶,倾向于“礼乐教得”,宋代程门弟子倾向于“心无不善”,而朱熹将两者的观点进行相应地结合,其次阐述诸儒对其思想产生的相关背景和内在逻辑,最后,对文章进行了检讨,各派思想都带有主体问题性,既有价值又有有限性,既体现儒家的基本价值,又各有差异,从而表达出当代我们学习哲学的方法,要深知各学派思想的有限性,不能断章取义,要有大胸怀,多讨论,踏踏实实做学问。陈永杰老师对此引出“心学”与“理学”的差异,显示不同的学派对同样的词的不同理解。进一步的提出,“致良知”的良知本身就有吗?并指出本心是随着修养的演变,不断呈现的,是建构的过程。贾淑品教授提出文章要有问题意识,然后进行诠释和解说。随后各位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接下来,徐菂老师阐述了自己文章的思想,农业转移人口在市民化过程,既会受到城镇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吸引力的作用,也会受到乡村文化中负面作用的制约。对于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既可能因缺乏传人而面临严峻的挑战,也有可能因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而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以扬州邗江区为例。申端峰教授提出,从文化方面,写农民工市民化是个好的角度,提出文化建设的核心为道德、信仰,而受现在市场经济中产生的功利主义哲学的影响,将文化建设简单理解为文化活动或者文化产业是不好的。申端峰教授还回答了如何做好调查研究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地方,花相应的时间进行调研,以便拥有丰富的经验,写作时要有逻辑,注意理论与经验的拿捏。此次学术沙龙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给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和研究生们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

    此次活动弘扬了“论道江南”以营造学术氛围为本,鼓励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思想、弘扬勇于创新、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为各种学术思想、理论及学术灵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十三期“论道江南”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活动现场一
    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十三期“论道江南”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活动现场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