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江南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宜兴实践活动纪实

编辑: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日期:2017-11-16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7年10月28日,这是金秋里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组织的“品灿烂陶瓷文化,赏悲鸿艺术杰作,抒炽热爱国情怀”主题实践活动如期进行。各新生班级170余学生代表和10余位任课教师共计190人参与了此次实践活动。

此次活动,内容丰富,节奏紧凑,生动活泼,主题鲜明,彰显文化自信,深深激发同学爱国情怀。

我们的第一站是位于新落成的宜兴文化中心中的博物馆。宜兴博物馆包括通史馆、现代名人馆、风土馆、尹瘦石收藏馆、茗茶名壶馆等七个独立展厅及两个临展厅。适逢博物馆内举办宜兴市书法院教学成果展,同学们感受到笔墨与思想交汇的氛围,细细端详每幅作品,感受书法文化的韵味和魅力。在博物馆,我们还欣赏了徐汉棠先生的紫砂艺术作品展,浏览了宜兴通史馆和现代名人馆。原位于宜兴市公园路的徐悲鸿纪念馆现已迁至宜兴市博物馆内,这是本次活动考察的重点。徐悲鸿原名徐寿康,自幼随父习诗画,早年东渡日本,后留法研习西画,赴欧洲多国考察和举办画展。在抗日战争时期和争取民主的运动中,他先后在南洋和印度举行五次筹赈画展,将所得全部救济祖国难民。1945年,徐悲鸿因参加争取民主的签名活动,呼吁废除独裁,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收到国民党特务的严重威胁,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坚贞不屈,这种爱国情怀值得钦佩!他历经艰辛,融汇中西,作品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尊严,表达出对中华文明的独到理解,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对光明真理的向往。他致力于美术创作30余年,言传身教,桃李天下,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

第二站宜兴陶瓷博物馆的参观。陶瓷是宜兴的标志,其中以紫砂壶尤为突出。宜兴悠久的制陶历史和灿烂的陶瓷文化,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藏品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反映,从新石器时期中期至今的7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陶瓷是宜兴引以为豪的生命赞歌,无数的能工巧匠孕育了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汉代的陶器、两晋的青瓷、宋明的均陶和明清的紫砂,以及当代的彩釉陶、美术陶、精陶等品种,展示了宜兴的风采和凸现了陶都的地位,新中国建立以来,它始终是宜兴对外宣传的“窗口”和走向世界的“名片”。

午饭后的间隙,来到红岭茶园,同学们挎着竹篓子做采茶状摆拍也是别有兴味。下午到达第三站陶祖圣境,穿过溶洞,到达制陶室,体验亲手制作陶器的机会,一个个摸着一小团紫泥,虽说只是往生肖模具中捶泥,同学们也感到一种深深的吸引力,法学院1705班金诵雅同学说:“紫砂壶的制作特别复杂,我们仅仅是体验一下使用模具的感觉。但不管是多初级,当我最后看见自己作的兔子成形时,心里还是忍不住的狂喜!”

短短一天时间,给同学们的教育和影响或许是久远的。服工1701姜茗予同学的实践报告中如此表达:“十月二十八号,一个非常可爱的日子!感谢学校带着我们去宜兴感受陶瓷文化。我很荣幸争取到了去宜兴的名额,一开始只是想去看看展,了解一下陶瓷文化,没想到收获比我想象中的多,不虚此行。”金诵雅同学这样说:“这次的宜兴文化实践之旅让我收获良多,不仅仅是文化的参观,更是一种重拾文化信仰的过程。千回万转,不管是艺术家,还是那一片绿色,都能叫我们想起生命可畏,想到伟大的祖国。从此,身负使命,勇往前行。”食科1706王朝晖同学说:“徐悲鸿先生是一个伟大的画家,更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吸引着我,让我更加坚定信念,铭记永远追求卓越,一生报效祖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