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党建专栏

您现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党建专栏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热议全国两会胜利召开

编辑: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日期:2025-03-11 来源:  

两会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大教师持续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方式积极关注两会动态,掀起学习热潮,交流学习体会。

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与才是新时代新征程人才必备的条件。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肩负着全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任务,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坚定信仰上下功夫,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守正道、求真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守思政课教师的初心和使命,为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李凤梅)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位高远、内涵丰富,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力军主阵地,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教学与科研一体互促,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积极拓展大思政课建设,补足德育工作短板,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中不断激发“双一流”建设新动能。(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侯勇)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令人振奋,特别是提出了2025年经济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使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了信心。在面临国内外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的情况下提出这一目标,反映了党和国家直面风险挑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底气。过去一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5.2%的增速,为实现预期目标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超大规模市场潜能、不断完备的产业体系、高素质的人才储备等等优势也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底气。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们应在课堂上实时地把这些最新精神讲深、讲透、讲活,在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和强国志。(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陈爱萍)

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以人民期盼为墨,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被置于战略新高度:从深化污染防治到提速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从科技赋能环境治理到拓展生态惠民新路,将继续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伟力、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决心。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亟需通过更高标准筑牢生态屏障,既在制度创新中激活“绿色动能”,更在全民共享中厚植“生态福祉”,让高质量发展底色更鲜亮、人民获得感更充盈!(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乐)

全国两会是汇聚智慧、凝聚共识的重要平台,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过去一年工作,科学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求真务实、催人奋进,是一个高举旗帜、维护核心的报告,是一个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报告,是一个立足实际、开拓创新的报告,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和决策部署,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全面准确传达两会精神,运用两会中的翔实数据和鲜活素材讲好新时代故事,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郑宇)

今年两会聚焦教育发展,围绕“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彰显国家推进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为教育发展锚定清晰方向。“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更是为思政教育赋予全新使命与责任。这意味着未来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更加精准聚焦于学生的贯通式培养和发展,并善用各类开放资源和智能技术服务于思政育人工作。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除了开展思政课课堂教学创新,还要拓展大思政教育实践资源和渠道,积极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各学段教师协同合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稳步前行。(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蔡瑶)

在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之际,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深感振奋。面对新征程,我要把思政教育作为“铸魂育人”的重要内容,持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并推进课程思政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今年两会之间,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将德育贯穿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这为我们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思政课程的建设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教学内容传授,而是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的工作。如何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使他们在“小课堂”中体会“大课堂”的意义,成为我努力探索的重要方向。未来,我也将更加注重思政课的实践性和互动性,以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思政课程的深化与创新,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巩建青)

近年来教育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无论是教育质量的提升还是教育公平的推进,都让人倍感骄傲。对于全国教育大会的成功召开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印发,我也感到十分振奋。站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起点,思政课教师的角色正从“理论讲授者”转向“价值生态构建者”。未来,我将积极响应号召,除了在课堂嵌入两会热点,更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带学生走进社区治理现场,让“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概念变为可触摸的实践,将两会精神融入到日常教学和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构建教育强国添砖加瓦,贡献实际行动。(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 裴哲)

2025年全国两会的召开,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方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深刻感受到,人才培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让我倍感使命光荣,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面对新形势,我将立足本职工作,把两会精神转化为教学与科研的实际行动。在教学上,我要紧跟国家发展需求,优化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此外,我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增强责任感,让他们不仅成为专业人才,更成为推动国家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强国建设,教育先行。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行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 张吴奇)

关闭